殺菌劑基礎知識認知--三唑類篇
三唑類農藥殺菌劑具有用藥量少,見效快,持效性長等諸多優點,是目前生產中應用最廣泛的殺菌劑,對常見的子囊菌、擔子菌、半知菌等多種病原真菌有很高的活性,但很多人對三唑類殺菌劑的特性不是很了解,也就少了一些應用技巧,了解下文一定會讓您對三唑類殺菌有更高的認識。
真菌屬于細胞生物,也就是真菌的菌絲和孢子都是由多個細胞組成的。和植物、細菌一樣,真菌的細胞具有細胞壁和細胞膜。
大多數真菌的細胞壁中,以幾丁質和葡萄糖為骨架,里面填充著來源于細胞膜分泌的各種多糖類和糖蛋白類物質。和其它生物不一樣,真菌的細胞膜中含有大量的麥角甾醇類物質。這類物質是由真菌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逐漸合成的。三唑類殺菌劑就是通過抑制真菌細胞膜中的這些麥角甾醇的合成達到抑菌和殺菌的效果。沒有正常細胞膜的真菌,也就難以形成正常的細胞壁。最終整個菌體就會解體、死亡。
1、三唑類殺菌劑是針對真菌性病害的藥劑,對細菌、病毒等病原菌造成的病害無效。
植物病原真菌在侵染寄主組織之前,先由有性孢子或菌絲萌發為無性孢子,無性孢子產生芽管或吸器,再侵入進植物組織內。產生無性孢子的時候,自然會同時合成細胞膜和細胞壁。
2、三唑類殺菌劑的最佳使用時機是病害侵染的初期,此時的病菌開始在寄主體內一邊汲取有機營養一邊發育形成新的無性孢子。因此,三唑類殺菌劑是治療性殺菌劑。
3、生產中,三唑類最好和其它殺菌機制的殺菌劑混用,效果會更好。比如,和吡唑醚菌酯、銅制劑、代森錳鋅等保護性殺菌劑復配,先消滅大部分萌發前的病菌孢子,再清理已經侵入植物體內的殘余;
4、不同的三唑類殺菌劑品種防治譜不一樣,有時候兩種三唑類殺菌劑可以混配在一起,發揮更好的殺菌效果。例如,丙環唑和苯醚甲環唑,丙環唑和戊唑醇,咪鮮胺和抑霉唑等。
三唑類殺菌劑的開發歷經三個階段,是在科學家陸續研究清楚主要植物病原真菌各自的麥角甾醇合成機制以后,有針對性的合成了不同的三唑類殺菌劑品種。到目前為止,三唑類殺菌劑已經超過40個品種。
5、三唑類殺菌劑對霜霉病、疫病等由低等真菌侵染造成的病害無效。
低等真菌形成細胞膜的時候,缺乏合成麥角甾醇的能力,只能利用從其它途徑獲取到的有機物再代謝為麥角甾醇。
6、三唑類殺菌劑不會抑制植物的細胞膜合成,對植物相對安全。
植物細胞膜中不含麥角甾醇,但含有另一類與之相似的物質,環阿屯醇。
7、三唑類殺菌劑不能在植物生長早期使用,比如禾本科植物分蘗之前或闊葉植物花芽分化之前。禾本科植物相比闊葉植物對三唑類殺菌劑的耐性更強一些。
三唑類可以抑制植物體內的赤霉素的合成,造成植物頂端生長緩慢,節間縮短。
8、不同的三唑類殺菌劑對植物的生長抑制作用水平是由差別的。
一般的,氟環唑>氟硅唑>丙環唑>烯唑醇>三唑酮>戊唑醇>苯醚甲環唑>腈菌唑;
9、有必要搞清楚每一種三唑類殺菌劑在某種植物上用于殺菌防病時的安全劑量。
三唑類殺菌劑抑制植物生長的劑量和殺菌的適宜劑量是不同的。只要把握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就可以最大限度的用好三唑類殺菌劑;
10、大多數三唑類殺菌劑品種可以從一片葉移動到另一片葉子內,或隨著導管從下往上移動。
試驗證明,只需要在大豆復葉上滴落三滴三唑類殺菌劑藥液,一天內即可覆蓋整個葉片。
因此,噴施三唑類殺菌劑的時候,噴頭要壓低一些,既可以降低抑制植物頂端生長的風險,也可以利用向頂傳導的特性,保證諸如炭疽病、褐斑病、黑星病等從下往上侵染蔓延性病害的防治效果。
- 上一篇:甲霜惡霉靈在水稻育秧過程中的使用細則
- 下一篇:吡唑醚菌酯、嘧菌酯和醚菌酯之間的關系